导读:共识在凝聚,智慧在迸发,信心在激荡……2017年是陕西发展历程中砥砺奋进的一年。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,极大地鼓舞了全省人民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全省上下围绕追赶超越定位和“五个扎实”要求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全面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“五新”战略任务,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目标,城镇登记失业率、物价涨幅、主要污染物排放等约束性指标均在控制范围之内,圆满完成了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。
2017——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
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,大力促进军民融合、部省融合、央地融合,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平台,创新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。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、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组建运行,新增两院院士6人、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,获得国家科技奖36项,制修订国际标准6项,民参军单位达到589家,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921.55亿元,居全国第四位。实施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工程和民营经济转型示范工程,全力推动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,新建众创空间110家、孵化器60家,新增市场主体55.19万户,注册资本增长71.1%。在继续推进陕北转型持续发展和陕南绿色循环发展的同时,全面启动关中协同创新发展,西安被列为国家中心城市,西咸新区实现由西安市代管托管,神木撤县设市,鄠邑、南郑撤县设区,9个镇被评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,全省呈现三大区域协调共进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。
这五年,是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五年。科技创新成果居全国前列,大型运输机、新能源汽车、闪存芯片、高端液晶面板等成为“陕西智造”新名片,“放管服”、商事制度、社保、医药卫生等领域改革成效显著,中国(陕西)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建设,陕西正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。
2018——着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
(一)努力走在创新驱动发展前列,促进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
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、西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、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、西咸新区和杨凌“双创”示范基地等国家创新试点示范建设,全面提高创新供给能力。
深化军民、部省、央地融合,促进创新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。大力实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工程,加快推进西安国家航空产业基地、航天产业基地、兵器工业基地、电子信息产业园、汉中航空智慧新城等建设,推动军民标准通用化建设,新培育“民参军”企业50家以上,力争军民融合产业总产值达到2600亿元,建设一流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。创新与在陕部属高校、科研院所合作模式,加快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、中科院西安科学园、丝绸之路科教创新城、西工大翱翔小镇建设,构建协同创新、优势叠加、产学研用一体的融合创新机制。全面落实与央企战略合作重大项目,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的配套企业,促进央企资金、技术、品牌优势与陕西产业双向融合。
强化企业主体地位,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,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。加大高新技术企业、瞪羚企业培育力度,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。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,围绕优势重点产业领域组建一批产业技术联盟、产业创新园区,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。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,集中突破一批制约全省发展的关键性技术,激活硬科技创新力量。拓展科技资源统筹中心、西安科技大市场等功能,推动市县共享西安科技资源,支持各地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和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体系,推动高校院所、重点实验室、工程中心等创新资源开放共享,持续推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工程。
优化创新创业环境,扎实做好“双创”工作。全链条培育科技型企业,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发展,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创业项目。高质量建设国家“双创”示范基地,布局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众创示范空间、孵化平台。实施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,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,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。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,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,实施更加开放便捷的引才用智政策,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。
(二)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,着力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。
全力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。落实我市发展硬科技产业“十条措施”,统筹设立100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。结合硬科技“八路军”的发展需求,争取国家科技创新“2030重大项目”,吸引更多国内外知名科技组织和企业落户西安。加快推进中科院西安科学城建设,启动实施光启、汉能、大疆等一批硬科技、黑科技项目。协力打造西安交大西部创新港、西北工大翱翔小镇、西电科大军民融合创新谷、中兴科创小镇等11个具有国际水准的硬科技小镇。全力办好2018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,持续扩大西安硬科技品牌的世界影响力。
加快推进“两区”建设。聚焦统筹科技资源、深化军民融合两大改革任务,坚持复制推广改革经验与深化提升创新成果同步推进。拓展科技大市场功能,推广“一院一所一校”改革经验,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850亿元,就地转化率超过30%,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%以上。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和运营试点城市建设,支持建好国家知识产权军民融合运营平台和中国(西安)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保护中心。推动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军工科研院所事转企改革,统筹抓好军民融合“两园三基地”建设,积极创建“国家军民融合标准化试点城市”。全年军民融合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500亿元以上,民参军企业数达到430家以上。支持高新区自创、自贸“双自联动”发展,打造引领创新发展、支撑开放合作的“双示范”样板区。